我縣秸稈還田實現生態(tài)經濟效益雙豐收
2014-08-14 09:49 瀏覽人次:
今年,我縣共收小麥79萬多畝、大麥19萬多畝,秸稈還田率達40%以上。近日,記者深入田間地頭,看到水稻比往年生長旺盛,其中的奧秘就在于秸稈還田。
天場鎮(zhèn)海峰村村民陳國理,是當地最早嘗試秸稈還田的農民。“我承包種植了30多畝地,秸稈禁燒后,只能把秸稈拉回家,要么爛掉,要么等禁燒期過了再燒掉。”去年,他開始響應秸稈還田,今年莊稼收割后,他心定了,每畝增產50多公斤?!鞍唇衲?.4元每公斤的小麥收購價,我共增收近5000元。”陳國理向記者分享他的豐收喜悅。
在天場鎮(zhèn)海峰村的一塊稻田邊,村委會主任陳國林向記者介紹說:“今年我們村2800畝的小麥秸稈全部粉碎,全量還田。由于是在大面積的秸稈全量還田后栽插水稻,田管要求與傳統種植模式有所不同,為使群眾正確地抓好田間管理,農技人員也會三天兩頭地到村里來,現場指導秸稈全量還田后水稻生產技術措施的落實?!?BR> 記者了解到,秸稈主要是用作“五料”,即肥料、飼料、原料、燃料、基料。除直接還田作肥料外,其它幾種用途都需要秸稈收集離田。在勞動力成本上升、“三夏”時間緊張的情況下,依靠人工撿拾秸稈離田很難實施。因此,秸稈全量還田是目前最直接、最簡便、最有效、最可行的利用途徑。
“以前農忙的時候,干部通知不讓燒秸稈,為了圖省事,要不偷偷燒了,要不就拋到河里。現在政府不僅補貼,還用機械幫我們把秸稈打碎翻到田里漚肥,不但可以肥田,環(huán)境也好了,老百姓當然樂意!”陳濤鎮(zhèn)新灘村村民王延漢一邊查看水稻長勢一邊告訴記者。
“秸稈還田好處很多,不但可以補充土壤養(yǎng)分,促進微生物活動,減少化肥使用量,還可以改善農業(yè)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”在縣農業(yè)園洪林村,該區(qū)農業(yè)中心技術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簡單的秸稈還田生態(tài)賬:秸稈就是不花錢的肥料,每畝秸稈還田后相當于兩包碳銨、一包磷肥、12公斤鉀肥的營養(yǎng),平均每畝可節(jié)約購肥成本150多塊錢。
“以前小麥收獲后留茬過高,并且秸稈沒有粉碎,根本無法播種,現在收割機全部加裝了秸稈粉碎裝置,粉碎后的秸稈直接還田,增加了土壤肥力,方便播種?!卑司捩?zhèn)前案村村民鄭加明高興地說,“以前畝產也就350公斤左右,去年村里秸稈還田后我就承包了20畝地,全部種植小麥,今年畝產近500公斤,光小麥我就賣了兩三萬元,大豐收??!”
我縣從秸稈還田中得到實惠的農戶還有很多??h農委副主任高亞國說,我縣近年投入秸稈還田的資金達800多萬元,大面積的秸稈還田,起到了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、增強農業(yè)后勁、保障糧食安全的多重作用。